十年前拍了1897万的王铎行书临王献之敬祖鄱阳帖高清大图王铎于1651年创作,尺寸:235CM*52CM,山东承天2013年秋拍1897.5万成交。王铎明末清初书画家,山西省洪洞县人,与董其昌齐名,有南董北王之称,书法取法钟繇、王羲之、王献之、颜真卿、米芾等名家,笔力雄健,长于布局,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,尤以王献之为主,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。
1、书法家王献之的介绍王献之(344~386),字子敬,生于山阴,王羲之第七子,东晋著名书法家。由于其书艺超群,历来与王羲之并称“二王”,或尊称为“小圣”。王献之(344-386),字子敬,山东临沂人。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,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“二王”。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谙书法,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,敢于创新,不为其父所囿,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、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他还劝其父“改其体”,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,不愧被后世褒称“小圣”。诞生于“书圣”之家王献之(344-386),字子敬,小字官奴,东晋琅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。他是王羲之第七子,做过州主簿、秘书郎、长史,累迁建武将军、吴兴太守,征拜中书令,故人称“大令”。在书法史上被誉为“小圣”,与其父并称为“二王”。从幼年起,王羲之便向献之传授书艺。
2、王献之书法欣赏王献之(344386),字子敬,小字官奴,官至中书令,世称“王大令”。他的书法,兼精楷、行、草、隶各体。献之幼学于父,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,才气勃发,咄咄逼人,献之不为其父所囿,别创新法,自成一家,令人刮目相看。可惜天妒其才,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。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而又自出新意,在历史上,和他父亲被称为二王,或分称“大王”、“小王”。
其行书以《鸭头丸帖》最著。《鸭头丸帖》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,二行,文曰:“鸭头丸,故不佳。明当必集,当与君相见,”共十五字,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。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,全帖用墨枯润有致。姜夔《续书谱·用墨》说:“凡作楷,墨欲干,然不可太燥,行草则燥润相杂,以润取妍,以燥取险。”《鸭头丸帖》两层意思,蘸墨两次,一次一句,墨色都由润而枯,由浓而淡,墨色分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