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珠寺位于山南雅萼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,距乃东县约二公里,属格鲁派寺院。建于松赞干布时期,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,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,昌珠寺系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,经堂有柱64根,主要佛殿三间,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差不多,殿内有12座佛。
1、寺院里晨钟暮鼓有什么典故吗古人把一个昼夜画为十二个时辰,按地支(丑子丑母)排序,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时辰。当用标准表或铜锅计时时,就用鼓来报时,让大众知道。然而,鼓的传播是有限的。齐武帝时期(483-493),为了使宫中能听到报时声,在景阳楼挂了一个大铜钟,第一次是晚上敲鼓。为了让钟声传得更远,除了铜钟,还修建了更高的钟楼,在鼓楼对面,早上敲钟,晚上敲鼓。
比如唐朝,晨钟暮鼓,城门紧闭,实行宵禁;钟鸣,城门敞开,家家户户都在活动。普通人都习惯了。白居易的弟弟白行健写的《李娃传》中提到:“久而久之,鼓声四起。穆曰:‘鼓已发,请速归,不可破禁!一旦禁了,晚上就禁了。当鼓声响起时,街上禁止行人。违者称为“夜犯”,会被拘留。滴漏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器,按刻度可分为夜漏和昼漏。夜晚会疲惫,但夜晚会疲惫,白天会明亮;
2、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在中国一些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,比如寺庙,总能看到这一系挂着的铃铛,风一吹就悠扬清脆。这个庙堂一角的钟,现在叫“风铃”,也叫鸟警钟、护花钟。顾名思义,风一吹,风铃就叮当作响,以此来吓唬鸟儿,保护画廊里的花草。风铃在古代还有一个名字叫“铁马”,古称“多”。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占卜,有人用它来判断风向。灵多是佛教法器之一,又名寿多、寿灵、宝多、凤多、烟多等。它通常由金、铜和铁等金属制成。
《大乘经》说:“天棚垂下,珠幡缀彩丝,十分可爱。”《感趣之书》说:“铃响,微风摇。“千手观音和三十臂弥勒各持宝多一手。除了经常与金刚乘一起使用外,最常见的场合是在“瑜伽的火焰口吃饭”的祭坛上使用。另外,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,都铎被挂在寺庙寺塔的屋檐上,成为风铃,有祈福辟邪之意。寺庙中的风铃是重要的佛教文物,上面会雕刻雕像和咒语。
3、 寺庙撞钟为什么是三下?香客去寺庙要敲三次钟。至于为什么?据说敲三次钟分别代表祝福、幸运和长寿,这里的幸福是指快乐,富贵是指高官,长寿是指延年益寿。所以,大多数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,都会敲钟三次,祈求身体健康,兴旺发达,消除烦恼,生长善根,在佛教中,钟声有破除烦恼、增长智慧、离开苦海、增加寿命、逃避轮回的功效。[摘要] 寺庙为什么铃声响了三下。